(金丽,女,23岁,助理律师)
我今年23岁了,大学毕业,巳有了对象,明年可能结婚,说不定25岁就当妈妈,26岁就有人开口叫我妈妈了,可是,迄今我还没有叫过任何人一声妈妈。也许您觉得我从小就没妈妈,其实不然,我有生母,而且现在还健康地与我生活在一起,朝夕共处,相敬如宾。安全感——基本心理概念,她自然地呼唤我的爱称,而我一直以“哎、哎”来称呼她。多年来巳形成习惯,不好改口,也不好张口。怎么会造成这种状态昵?原因是自我生下来,她就撂下不管,把我一手交给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姥姥去抚养,一直到13岁上中学时才把我接回身边。那个时期,尽管她每年去看我一次,每次呆上十天半个月,但并不格外地亲我,更不常常抱我,有的就是教训我。在童年的记忆中,我就不叫她妈妈,为此还挨了几次姥姥的训斥,其至足打。我从小就倔犟,逆反心理强,所以越逼我,我越不叫。到她身边边已经十年,自己知道该叫她妈妈,可一到嘴边,就感到非常痛苦,其至莫名其妙地紧张、恐惧。印象中的妈妈与语言结合不到一起,有没有让我不痛苦地叫她一声“妈妈”的办法,哪怕是形式上的解决,不然结婚后怎么会称呼婆婆呢?
专家点评
你这种难于启齿的现象,听来可笑.但却是常见到的。大多数是发生在寄养、继母、婆媳生活的情况下,这三种情况比较好理解,但你这种情况就难以让人理解了。亲生母女张不开口,也未免太犟了,如此非宿怨,必有其潜在的心理背景。一般未说.这种羞于后齿的状态常带有一定的强迫性质,即本人愿意说,就是有种力量干预她不让她说出来。这力量来自何方?按照心理病理的规律,必然来自早年被压抑下去的“情绪”。与情绪同行的睿智:积极情绪,这一现象如同恐怖症、强迫症、紧张症一样,也该归于心理症的范畴中去。举个普通的例子,有个青年人,一进公共厕所就解不出小便来,越想解越解不出,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性小便困难,多半是由于早年有过某种干扰小便的经历和环境造成的,其后遇到类似经历和环境就解不出小便来。
心理医生常常会让这类患者发挥回忆效能,以期能在自由联想中暴露出最初的症结来。比如那个男孩,就是因为在公共厠所里随地小便,被人们指责训斥一顿,盖愧地把尿憋了回去,以后就形成了这个毛病。你不敢开口,主要是有一种内在的焦虑,这种焦虑的内涵肯定是与你早年虬到母亲时过分的紧张、害怕,同时又被迫叫妈妈有关。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在三岁时,出现第一次逆反,如顶嘴、怕见生人、不听话、自做主张等。假设正在这个发展阶段,逼你叫妈妈,你必然产生逆反而坚决不叫,于是在小小心灵上打了个“结”。长大以后,虽然理智与感情上都想叫、怛总因最初的焦虑使人痛苦难忍而不得不屡屡作罢。
怎么办呢? 一要采用联想回忆的方式,找出最初焦虑的场素;二是经常默念“不要以儿童的经验指导成人的行为”,因为这确实是一种儿童逆反的写照。最切实有效的措施是系统脱敏行为疗法。开始时,要经常说唱有妈妈字眼的故亊和歌曲(如《世上只有妈妈好》等〉,然后对着人说唱,最后对爸爸妈妈说唱。只要你能坚持,循序渐进,终会叫出第一声“妈妈”的。当然,你母亲应当理解你这是一种心理障碍,不是你继续反抗她的表现,而主动你与配合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她抱以无所谓的态度,会大大影响你张口的勇气。否则,除非你处于某种困境,需要妈妈的支持和爱护(如遇到危机或生一场大病、遭遇意外灾难时,这种“怯口”的障碍才有可能被冲破。
相关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