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热门关键字:  
  • a
  • b
  • c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内容

关于观察力:实践出真知——第一章第六节

2012-03-12 16:18:39      来源:向日葵网 点击:

 有的人看热闹,有的人看门道,这体现了观察力的区别。观察力取决于平时的积累和训练。

从心理学角度讲,观察能力也是一种知觉能力,是一种“思维的知觉”。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引导孩子走出心理误区观察是人对现实的积极的感知活动。观察不限于知觉,注往在观察中,知觉、思维和言语结合为统一的智力活动过程。
观察的特征是同积极的思维相结合,所以,观察也称为“思维的知觉”。在知觉过程中,善于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叫做观察力。观察力是智力的一种,也是个性品质的内容之一。
沈括的《梦溪笔谈》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文学家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杜丹,在牡丹花下还卧着一只猫,十分逼真。欧阳修看后不理解画中之意,就去问当朝宰相吴正肃。吴正肃一看到画就说:“这是‘正午杜丹’。”
欧阳修奇怪地问道:“何以见得是‘正午杜丹’呢?”吴正肃回答说“画上的杜丹花的花瓣分披、色泽浓艳而干燥,正是中午牡丹花的样子;花下猫的眼睛眯成一条缝,正是中午猫眼的形象;如果是清晨的杜丹,花瓣应是收缩而湿润的’猫的眼睛应该是圓的。”欧阳修恍然大悟,对他的独到细致的观察十分佩服。
吴正肃对“正午牡丹”画意的正确理解和客观中肯的评说,是来自于他对事物的深入细致的观察。而这种观察力是来自他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和经验的总结。只有对事物进行客观、全面、准确的观察和辩证的分析,才能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观察力。为了培养良好的观察力,观察的方法也很重要:首先拟订观察计划;然后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工作;再注意进行观察时的系统性;随后做好观察记录;最后整理观察资讯进行综合分析。
观察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用“心”敲开对方的心门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深入社会实践,观察、观察、再观察,才能深入事物的细微末节,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有时候,在深入实践的观察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施耐庵在《水浒》中为了写一只活的老虎,不仅翻山越岭,访问猎户,倾听关于老虎吃人的描述,而且亲自跑到深山老林,蹲在大树上,观察老虎的外貌、颜色、形态和动作。
伯牙为了演奏好《高山流水》的乐曲,深入高峰峻岭、林木苍苍的海岛,倾听海水汹涌之声,领会山林美妙音响,还游历山川名胜,观察风土人情,才成为独步乐坛的高手。
宋代画家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骄阳似火,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观察竹子的各种形态,四时变化,并总结出“胸有成竹”的成熟画法。
观察事物,最忌讳的是“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这往往导致以主观想象、片面印象、表面现象为满足,而不能观察到事物的真实情况。

相关文集:

你身边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