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热门关键字:  
  • a
  • b
  • c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内容

拯救被自私吞噬的孩子——第一章第二节

2012-03-13 14:04:55      来源:向日葵网 点击:
卢彬已经6岁了,在家里是个独生子。敬业心理:让事业上升为一种境界小时候,父母对孩子非常关心,有什么好吃的都给他吃,也不叫卢彬做什么事。
后来,卢彬渐渐长大了,妈妈有时候叫卢彬帮忙做点事,卢彬总是把头一扭说:“你自己不会做呀?”“为什么要我做呀?”刚开始,妈妈对孩子的这些语言和行为没有放在心上,后来,妈妈发现卢彬逐渐养成了自私的性格。
有一天,妈妈买了卢彬爱吃的肯德基。卢彬在吃的时候,妈妈随手拿了个鸡翅吃,谁知,卢彬为此大发脾气,非要妈妈把鸡翅吐出来不可。
妈妈无比感叹地说:“你看,这孩子真没良心,我对他那么好,什么都依着他,有点好吃的都给他留着,可他一点都不会体贴大人。长大了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心理专栏
从婴儿牙牙学语开始,他就经常会说“我,我的,给我,我要! ”这几个词。可见,婴儿的自我意识很强烈,他们最早想到的是自己,因此,心理学上认为“人生来是自私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06岁的孩子由于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使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多从自我考虑问题,以自己的经验去解决和认识问题,很少关心别人,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私自利”。
随着年龄的长大,儿童开始学习去除这个自我中心。他会慢慢认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时,必须要想到别人,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家长的责任应该是训练儿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逐步养成利他行为。如果父母不意识到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的重要性,孩子就会渐渐形成自私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缺少爱心和善良的孩子。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她曾经给班里的孩子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小妹妹生病了,她又冷又饿,你会把自己的外衣借给她穿吗?”
结果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回答。于是,老师只好点名叫孩子来回答。
第一个孩子说:“她病了会传染的,我才不把衣服借给她呢,要是我被传染了,那妈妈得花好多钱呢!”
第二个孩子则干脆地说:“我妈妈不让我这么做,她会打我的!”结果,大部分孩子都找出各种理由表示不把外衣借给生病的小妹妹。
老师又问另一个孩子:“一个小朋友没吃饭,饿得哭了,你正在吃面包,你愿意给他吃吗?”
这个孩子干脆地回答:“不给!”
老师不甘心,诱导他:“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
这个孩子竟然回答:“他活该!”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寒的故事。
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享受到的爱多了,可是,他们的心灵却'变得狭隘起来,表现出更多的自私和没有爱心。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爱心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专家建议
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那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建议1:不要溺爱孩子
人的性格是在一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激情心理:成功的事业需要激情目前,每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溺爱孩子是现代家长的通病。不少孩子从小就是家中的小太阳,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都围着孩子转,家里人都以孩子为生活的重心,他们的任何要求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满足,孩子的每次不合理要求几乎都以家长的妥协而告终,在这种过分溺爱的情况下,孩子就形成了自私的不良品质。
一位教育家说:“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因此,父母不能对孩子太过溺爱,不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让孩子也付出一些爱心。父母不仅要尊重孩子,在孩子处理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尽可能让孩子独立办事;而且,父母应该建立一定的权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家庭的支柱,孩子应该尊敬和孝敬父母。
建议2:赏识孩子的爱心
其实,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爱心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一岁前就对别人的情感有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一两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但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到了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那么他的爱心就会逐渐消失。因此,孩子有没有爱心,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和培养。
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赏识孩子的行动开始,对孩子的表现做出正面的、积极的回应,通过这种回应和赏识,强化孩子的爱心行为,鼓励孩子在以后时刻怀着一颗爱心去生活。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比大人更加纯净和强烈的爱心。这时候,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肯定和赏识,而不是因为孩子没有和父母商量或者违背了父母的意愿而一概否定孩子的爱心,更不能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打击孩子的爱心。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有爱心是错误的,从而自我否定这种爱心行为,变得冷漠和自私,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人之初,性本善。”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一旦发现孩子的爱心行为,就要及时地通过亲吻、拥抱、表扬等方式鼓励和赏识孩子,受到鼓励和赏识的孩子下次会比较容易再次出现类似行为。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孩子表现同样行为的频率就会低得多。
建议3:创造分享的环境
许多父母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孩子吃苦,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往孩子面前堆。虽然,也有父母担心孩子会发展成为不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但是,他们在行为上却不知道与孩子分享,并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爱心。
在许多家庭中,经常会发生这样一幕:孩子诚心诚意请父母分享,父母们却坚决推辞,说:“你吃,妈妈不吃!”“让你吃你就吃,装什么样子?”
就这样,孩子与人分享的好意被父母给扼杀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的意识。
在曰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让孩子为家人分苹果、分橘子等,先分给爷爷奶奶等长辈,再分给爸爸妈妈,然后才是分给自己。在这种分东西的过程当中,孩子不仅学会了与人分享,而且能够让孩子明白应该尊敬长辈,关心父母。
当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的时候,父母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东西,比如,让小朋友与自己一起玩心爱的玩具,让小朋友与自己一起吃东西,让小朋友与自己一起看动画片等。
总之,父母要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建议4:家长要言传身教
俗话说: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父母的行为对培养孩子的孝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孝心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
父母要孝顺长辈,平时多向长辈表达尊敬和关心,可以给老人泡杯茶、端张凳、送个礼等,这些都能表现出对老人的孝心;如果老人住得比较远,可以在节假日带孩子一起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尽一份做子女的责任。这样,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盟
家庭中要注意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父母要严于律己,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给孩子做关心别人的持样。如,夫妻之间要恩爱、相互体贴,在孩子面前多表达对对方的关爱,注意使用爱的语言,多说“你辛苦了”“我来帮助你”等;同时,父母要尊重和关心孩子,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的爱心。父母的这种榜样示范可以使孩子的爱心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发芽。建议5 :引导孩子爱护身边的事物
与大自然的花草、植物、动物和谐相处,也是培养孩子爱心不可缺少的内容,是锻炼孩子爱心迁移能力的途径。
让孩子学会爱护花草,爱护小动物,做父母的也要以身作则。告诉孩子大自然是人类好朋友,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一种美德。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到植物园、郊外走走,在让孩子领略大自然的美感的同时,培养和发现孩子的爱心。
当然,孩子的爱心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如果父母拒绝了孩子的求援,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并不支持自己的爱心举动,从而产生错误的观点。当父母帮助孩子实现了一件有爱心的事情时,孩子会从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爱心。

要想培养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首先要求父母必须有爱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影响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去支持孩子,才能让孩子更有爱心,具有更加纯洁和善良的心灵! 


相关文集:

如何把握孩子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