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从小就喜欢数学,小学二年级就表现出了数学上的天赋,每次数学考试总是得满分,几乎稳居班上数学冠军的宝座。老师也很欣赏刘亦的数学才能,经常安排他去参加各种竞赛。刘亦也总是不负众望,每次都会拿回一些奖状。
但是,数学冠军的刘亦却在语文课上无精打采的,“非我族类”心态 ,语文成绩也是一塌糊涂。爸爸妈妈着急了,这么小就开始偏科,长大了可怎么办?于是,每当寒暑假,语文补习班是刘亦必须上的。但是,尽管隔三差五地补语文,补作文,刘亦的语文成绩依然在80分上下波动,没有明显的进展。
进入初中后,刘亦的语文成绩不但没有上升而且不断下降,到初二时,甚至出现了全班倒数第一的纪录。爸爸妈妈除了经常和刘亦强调要好好学习语文外,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帮助刘亦保持学科平衡。
开学后,刘亦就要升入初三了,初三可是关键的一年,直接关系到刘亦是否能升入理想的高中。这可急坏了刘亦和他的父母。
心理专栏
“偏科”是指在学习学校文化课程中,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的情况。
孩子出现偏科现象是由于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一般来说,一个正常的人有八种智力,即语言智力、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交际智力、内省智力和认识智力。每个人总是比较擅长某一种或几种智力,而无法保持八种智力的平衡,因此,孩子出现偏科现象可以说是十分正常的。
但是,极端偏科的现象更主要的是被心理因素强化。刚开始,孩子是出于本能对自己熟悉的知识感兴趣,而疏远那些自己不怎么喜欢的知识,这种个人意愿反映到学习上就会导致偏科,到考试时,成绩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于是,父母责骂、老师批评,孩子的心里则产生泄气、自责甚至是对抗的心理。越是不喜欢,越是不想学,结果,偏科就越来越严重。孩子的心理也会因为焦虑而产生负面暗示:“我是学不好这门课了!”这种负面暗示让孩子在偏科中越陷越深。
专家建议
一般说来,有缺点必有优点,偏科往往显示孩子有其他“特质”, 肥胖人士找工作难 ,但是,极端偏科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而且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因此,父母应该引起重视。
建议1:认可孩子的智力差异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智力是有限的,有自己的智力强项,也有自己的智力弱项。因此,父母应该放弃培养全能孩子的想法,而是要承认孩子在某一学科的才能和天赋,认可孩子偏科的现象,通过不断鼓励孩子,努力开发孩子的才能。例如,陈景润不善于教书,因此他转行潜心钻研数论,终于有了“1+2”的成就。孩子出现偏科现象,这并不可怕。
父母千万不要苛求孩子样样都行,强行要求孩子将时间和精力平均分配在各门学科上以求得学科平衡,这样不仅无法有效提高孩子的弱项科目,而且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削弱孩子的强项科目。
建议2:让孩子充分发挥潜能
父母发现孩子具有某项智力强项时,应该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孩子充分发挥潜能。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宽松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发展特殊的才能;并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资源,保证孩子学习的需要;与老师取得联系,共同配合,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如果家庭和学校无法满足孩子的学习需要,父母可以为孩子在社会上寻求学习机会,如让孩子参加特殊才能的培训班。父母只有给孩子一定的挑战,让孩子充分发挥潜能,才能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然,任何一项工作的成功都需要借助多种智力,因此,父母在肯定孩子的智力强项时,不能忽视孩子的智力弱项,应该尽最大可能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帮助孩子全面发展不能强迫孩子增加学习弱项科目的时间,而是要以强项科目为突破口,引导孩子运用自己强项科目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来学习弱项科目。如,孩子的数学是强项,语文是弱项,父母就可以让孩子把逻辑思维能力和视觉空间能力运用到语文学习上,对语文学习的内容进行逻辑分析,运用图表等形式加强对语文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建议3: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严重偏科的孩子,其心理状态是复杂的。一方面,孩子对自己的强项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则对自己的弱项感到灰心。
父母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让孩子不骄傲、不气馁。
首先,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虽然自己在某一学科上表现出天赋,但这二并不表示自己的智力特别高,不能表现出对其他同学的轻视;
其次,父母要让孩子树立信心,不因某一科目较差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没必要存有焦虑的情绪。如果整日无精打釆或焦虑不安,随意把自己的偏科现象扩大化,产生认为自己无论怎么用功也白费的错误意识,那么,偏科的那块短板就会越来越短。
父母要让孩子认真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到自己的学习优势,稳定自己的学习情绪。只有静下心来去认真分析和对待,才能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最后,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行行出状元,只要努力学习,都能取得成功。这样,孩子由于没有心理压力,反而能够轻松地去学习,从而发挥较好的水平。
对于孩子不平衡的能力结构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即“扬长不避短”,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攻克短处。如果孩子难以把短处变成长处,只要能够做到把特点和优势强化,把短板上升到一般,这也算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