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琪琪一点都不像女孩,她的日常打扮是牛仔裤、T恤衫、球鞋,头发也是短得不能再短了。琪琪走在同学中,很难被认出是女孩。她有一帮“追随者”,都是因为琪琪具有“老大”的气势,因此,琪琪被称为“老大”。对于这点,琪琪很满意,她还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呢!但是,琪琪的妈妈却犯难了:琪琪有个姐姐,由于妈妈希望生个儿子,琪琪生下后就一直被当作“儿子”来养,当时,家人觉得孩子小没事,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如今,13岁的琪琪已经进人青春期了,却还是大大咧咧的,像个假小子样,看起来就让人觉得别扭。
浩浩的妈妈的烦恼则是,9岁的儿子浩浩在学校被人称为“娘娘腔”。原来,浩浩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婚了。浩浩妈妈独自抚养孩子很不容易,因此宠爱有加。谁知,浩浩变得越来越粘妈妈,妈妈做什么事他都要跟在后面,他还模仿妈妈穿花衣服,抹粉,擦口红。如今,浩浩妈妈也越来越担心浩浩的性别意识了。
心理专栏
性别错位又称性识别障碍,也就是孩子在性别认同方面出现了偏差,病在破车换新车之后,他们不太喜欢自己的性别和性别角色,喜欢穿异性的衣服,与异性伙伴玩耍,并且希望自己变成异性等。
人的性别形成与发展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孩子出现性别错位的主要因素有两种,一是生理因素,即染色体异常;二是环境因素,主要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事实上,大部分的孩子出现性别错位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让我们来看看哪些家庭容易让孩子产生性别错位呢?
一是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由于缺乏母亲的细心温柔或者父亲的果断阳刚,很难给孩子提供一个完整和谐的成长环境,孩子无法从家长身上获得不同性别的信息。长时间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偏离正确的性别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一方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孩子的家庭也容易出现与单亲家庭相似的情况。
二是不和睦家庭。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家庭不和往往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长期生活在不和睦家庭环境下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偏激、叛逆、怪异等性格缺陷。许多孩子在家庭压力下无法完成正确的性别认同,可能会把投射在父母身上的反感,转化为对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比如,父亲具有暴力倾向的家庭,男孩会出现娘娘腔;母亲过于软弱的家庭,女孩会出现男性化倾向。
三是家长误导家庭。有的家长出于对某种性别的偏爱,不按孩子的生理性别来打扮孩子,而是按自己喜欢的性别来打扮,结果就让孩子产生了性别认同混淆,出现性别错位。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孩子在心理上会产生困扰,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无法容忍。
专家建议
孩子出现性别错位,我为何给姐姐找情人,如果父母不引起重视,将来可能影响到孩子融入正常的社会,在爱情婚姻中更是问题多多。因此,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认知与性别角色教育,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扮演正常的性别角色。
建议1: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
父母在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于不同性别的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
有的父母拿男孩当女孩养,有的则拿女孩当男孩养,这都是不正确的教养方式,结果都会造成孩子的性别错位。
事实上,无论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都应有同等的评价。男孩有男孩的优点,女孩有女孩的长处,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没有理由重男轻女,或正确的教养方式应该是,父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生理性别就是父母所期望的、所喜欢的性别。具体来说应该是衣着打扮符合孩子的性别特征,给孩子选择玩具时也要与其性别相适应。
对于男孩,在穿着打扮上,不要给男孩穿裙子,扎小辫,不要给男孩剪女孩发型,而是要给男孩穿非常男性化的服装。在玩具选择上,应该给孩子购买模型枪支、装卸卡车等具有男孩风格的玩具。在性格培养上,应该鼓励孩子独立勇敢。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应该过分抑制男孩的淘气行为,这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女性化的倾向。
对于女孩,在穿着打扮上,多给孩子穿裙子,留长发。在玩具选择上,可以购买布娃娃、餐具等具有女孩风格的玩具。在性格培养上,鼓励孩子文静温柔。
建议2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从同性别的家长那里学习、模仿,以确认自己的性别角色。因此,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
对于男孩来说,父亲对他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他一天到晚生活在女性包围的圏子中,他也会变得更加女性化。同样,如果女孩缺乏女性榜样,她也会变得比较男性化。
如果父亲是典型的男性,母亲是典型的女性,就可以为孩子提供典型的男性和女性的形象。男孩就会很自然地接受父亲的影响而认同于父亲,女孩则会接受母亲的影响而认同于母亲。这样就使孩子有一个性别认同和发育的良好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父亲可以经常带男孩玩一些力量型的、竞技型的游戏,母亲则可以带女儿玩玩养花、插花等比较温和的、女性化的游戏。
建议3: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
作为家长,首先要承认孩子的性别并喜欢孩子的性别,如果家长对孩子是个男孩或女孩表示高兴,孩子也会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意。其次,家长需要不断告诉孩子他(她)的性别是什么。比如,“宝贝,你是男孩。”“囡囡,你是女孩。”
性别认同是孩子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这会使孩子对同性的性别特征抱有好感,并希望拥有这些性别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亊情时,家长应该
给予奖励;除了偶尔的表演性行为,对孩子不当的性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或是给予适量的“处罚”。这种奖励与惩罚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支持或压力,促使孩子根据自己的性别角色做出相应的行为,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
建议4:注意孩子的异性化倾向
对于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孩子和异性的友谊,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过早与异性交往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异性化倾向。
当孩子出现异性化倾向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引导。比如,男孩过于害羞,说话娘娘腔;女孩过于野蛮,像个假小子。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加强锻炼男孩的胆量,培养男孩的责任感。对于女孩,则要培养文静、温婉等特质。
性别角色教育宜早不宜迟,从小加强性别教育,让男孩更像男孩,让女孩更像女孩,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