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热门关键字:  
  • a
  • b
  • c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内容

让孩子走出小群体——第五章第5节

2012-03-27 13:25:46      来源:向日葵网 点击:

 周杰已经上小学5年级了,一直以来,他都是个人见人夸的好孩子,听话、诚实、有责任心。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他却经常与几个有名的调皮鬼在一起,周杰的父母打听到这些调皮鬼结成了一个小群体,经常一起行动,父母担心周杰被他们带坏了。
但是,当父母禁止周杰与他们来往时,周杰居然公开反抗,说自己有选择朋友的自由。父母又生气又纳闷,以前的乖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
心理专栏
十二三岁的孩子,已开始进入青春期,此时的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增长,一方面,强烈渴望脱离父母的束缚,另一方面,面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一些彷徨和犹豫。关于观察力:实践出真知。于是,众多的孩子会结成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这种“小群体”对孩子的发展影响很大,既可能有积极的影响,又可能有消极的影响。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要看“小群体”的“质量”以及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
专家建议
孩子参加了 “小群体”,如何应对撒谎成习的孩子,家长并不用着急或者惊慌,更不要强行要求孩子脱离“小群体”,这样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只要父母注意下面几点就可以了 :
建议1 :不要敌视孩子参加“小群体”
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参加“小群体”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品格,因此对孩子采取强硬的措施限制孩子行为,这样反而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其实,从心理学来看,孩子们自动地形成“小群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人必须交往,没有交往,人就不能发展,甚至难以生存。而“小群体”正是人的交往需要和交往行为的必然结果,在交往中,孩子们发生着互动关系。大多数的“小群体”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孩子在“小群体”里,能够自由地行事,天性得到充分发挥,那种互相促进的力量,是成人难以给予的。当然,也会有消极的因素,如果父母能够正确引导,能够克服“小群体”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对孩子会有更大的帮助。
既然孩子参加“小群体”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正常现象,父母就不要敌视孩子参加“小群体”,而应该掌握“小群体”的相关情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建议2 :掌握“小群体”的相关情况
孩子们凑在一起,总是有趋同的心理需要。比如,住家相邻,父母在一单位上班,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在班上有相近的角色地位等等。一般来说,“小群体”总有一个核心人物。这个核心人物不是选举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他往往具有某种优势。因此,一举一动对“小群体”有重要影响。孩子们一旦参加了 “小群体”,就会自觉地遵循“小群体”的行为方式,并会因为自己是“小群体”中的一员而有一种满足感。如果孩子们成功地做了某些事情之后,这种满足感会得到强化,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会越来越强。
父母应该通过察言观色以及与“小群体”进行直接接触,来掌握“小群体”的相关情况。比如:孩子参加的“小群体”的共同心理需要是什么?核心人物是谁,他有什么特点?经常搞什么共同活动,这些活动是否积极?这些人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如何?班主任老师怎样看待这个“小群体”……只有掌握了“小群体”的相关情况,才可以正确地引导“小群体”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建议3 :正确引导“小群体”的发展
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肯定“小群体”的优点,让孩子认识到:“我们在一起,要促使大家都进步。”但是,一定要对孩子讲清楚:我们不限制你与这些孩子来往,不过你要记住,一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旦出现什么麻烦,你将不能再同他们交朋友,这是对你以前错误的惩罚。既然长大了,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另一方面,要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父母可以和老师和其他家长商议,充分肯定核心人物的能力,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带领“小群体”往良好的方向发展。比如,让他在学习方面起带头作用,建议他主动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为班集体做好事。只要孩子们的行为受到了表扬,他们就会产生自豪感,也就强化了正确的发展方向。父母们也可安排一个时间,与孩子们共同参与某种活动,让孩子们感到家长们是善意的,促进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
家长一定要引导而不要禁止孩子们的“小群体”。盲目反对和拆散孩子们的“小群体”不仅容易引发亲子冲突,而且会让“小群体” 的孩子们越来越“抱团”,产生团结合作、一致对外的心理。

 


相关文集:

如何把握孩子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