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其优势、劣势,一个人往往容易在他的优势方面取得成功。父母要找出孩子的优势,重点发展这一方面。
家教启示
化学家奥托瓦拉赫小的时候,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之路。谁知他的老师却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接着,父母根据瓦拉赫的意愿,让他改学油画,可是学校给他评语是:“你是绘画艺术方面不可造就的人才。”
于是,许多教师认为他是个“笨拙”的学生,成才无望。正当父母无所适从的时候,化学老师根据瓦拉赫做事一丝不苟的特点,猜他也许具有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因此建议他试学化学。结果,化学触发了瓦拉赫的潜能,点燃了他智慧的火花,这个文学、绘画方面的“差生”,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最后,在化学方面的卓越成就使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孩子间的“潜能”存在着差异,发展也不均衡。如果说社会上有“三百六十行”,那么,孩子“潜能”、优势、特长的差异恐怕也不少于三百六十种。正如有的教育专家说的:每个孩子都具有某种“潜能”,都有可能成为三百六十行中某一行“状元”的苗子。不仅如此,孩子的发展也不均衡,体现在:有的早慧,称为“神童”;有的小时“愚笨”,却大器晚成。家庭教育不能自相矛盾——手表定理。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根据主观的愿望和片面印象,硬要孩子向某方面发展,那么孩子不仅不能“扬长”发展,甚至会表现得相当“笨拙”。如果父母由此而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并失去信心,就可能淹没孩子尚未发现的潜能,还会使孩子产生“我无能”的“认命”心理,降低他的自尊和自信。教育要接收孩子的反馈——反馈效应。
要想发现孩子的优势,并使之充分发挥出来,父母首先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爱动的和不爱动的孩子,说话多和说话少的孩子,喜欢热闹和喜欢独处的孩子,没有什么好与不好之分,他们只是很不一样。你的孩子虽然不会弹钢琴,但他可能游泳很好;你的孩子虽然对计算没有兴趣,但他可能很喜欢听故事……
父母要努力了解孩子的优势所在:一般来说,语言智能强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强,对语言的理解快;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孩子,计算能力好,喜欢推理分析;空间智能好的孩子,喜欢搭积木、建房子和画画;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孩子,动作协调性好,模仿动作惟妙惟肖;人际智能强的孩子,可能是天生的领导者,善于和人打交道;音乐智能强的孩子,对节奏敏感,喜欢唱歌跳舞;内省智能好的孩子,做事有计划,充满自信;自然观察智能强的孩子,喜欢动物植物,观察力过人。只要细心留意孩子的表现,你就会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了解到他的优势智能。
发现I孩子的优势,就要珍惜他的优势。孩子喜欢动物,不喜欢乐器,奴不要强迫他弹钢琴;孩子喜欢运动,不喜欢画画,就不要逼着他学画画。相反,父母要鼓励和发展孩子的优势。孩子对恐龙、对动物有兴趣,你可以带他去自然博物馆,和他一起买关于恐龙、关于动物的书,鼓励他对这方面的研究,孩子长大时,成为生物学家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孩子特别喜欢打球、游泳等体育活动,就为他提供条件,说不定就能培养一个世界冠军!当然,不成名成家也没关系,将来如果他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也会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心理知识
盖洛普公司是世界著名的调查公司。它通过研究成千上万的成功案例发现,成功者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懂得扬长避短。
盖洛普借用近年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发现一个人在3岁至15岁时,大脑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也就是智力上的优势、弱势基本已经定型,很难改变。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比如,你可能是个交往型的人,或者是取悦型的人,或者是个统帅型的人,或者是个和谐型的人,这些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一种类型的人去做另一种类型的工作,往往不会成功,因为他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优势,才能知道自己会在哪里能够成功,这叫做“优势效应”。
发现自己优势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寻找自己最为得心应手,也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因为这里蕴藏着我们的优势。
发现优势以后,我们就要专注于它,做自己所擅长的工作,让优势得以发挥。同时加强这种优势,不断反思自己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或需要吸收新知;在哪方面的知识已经落伍,需要更新这方面的知识或技能,以免被时代淘汰。
而对于无能为力的领域,就不必耗费过多的心力。因为在这些领域,我们往往缺乏天分,就连做到“马马虎虎”都不容易。而从“一无所知”进步到“马马虎虎”所需耗费的精力,远比从“优秀”进步到“卓越”所需的功夫更多。所以对于这些方面,只要做到别让它拖我们的后腿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