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热门关键字:  
  • a
  • b
  • c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内容

母爱,是本能还是人性?

2012-05-26 17:06:21      来源:向日葵网 点击:

关于母爱,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个年轻人为了向情人表示自己的一片痴情,许诺把自己母亲的心脏带来献给她。回到家里,他杀死了母亲,取出母亲的心,急忙赶去见情人。他在匆忙之中绊了一跤,母亲的心也从他手中滚落到地上。只听那颗心柔声问道:“摔疼了没有?我的孩子!”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赞颂母亲的伟大,并且相信母爱是“自然的、本能的”。从生理上看,妇女是比男子更适宜照料孩子。但从实验研究来看,这种看法并不确切。在与人类接近的猕猴身上做试验发现,如果把一只母猕猴单独隔离起来,让她从未能见到其他母猕猴的母爱行为,她将来对自己所生的小猴就不大表现出母爱行为。在正常环境下长大的公猴,在母猴不在场的情况下,则会有“母爱”行为表现。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母爱”的行为是出于天生,相反,而是自己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学得的。
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母爱”是“自己的本能”说法之所以长期得到承认和推崇,是因为它有助于使妇女接受传统社会分配给她们的角色,使她们安于做贤妻良母。心理学家认为,由于长期的教育和宣传,这种说法强烈、深刻地影响着妇女在这方面的感情。使她们自己也相信,既然母爱对于女性是自然的和本能的,她们当然应该无条件、无保留地爱自己的孩子,献身于孩子。只有越充分地表现出母爱,才越说明自己是称职的母亲,越有“女性味儿”。
人们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女性从小就被关于“母爱”的教育和宣传所包围,被鼓励在这方面充分发展。如,她们的玩具多是娃娃,游戏多是“过家家”,扮演母亲。各种文艺作品也竭力表现母爱的伟大,称其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宣扬女性人生的必由之路即是生孩子、做母亲,只有做了母亲才是成熟的表现,才有成年人的身份,以及妇女只有从做母亲的体验中才能获得人生最大的满足和快乐,等等。对女性中有相反表现者则大加痛斥、坚决反对。
事实上,爱子之心并非由母亲所垄断。父亲同样有爱子之心,只是父亲大多很少着意表现出对子女的爱,使“父爱”不如“母爱”那么显而易见罢了。人们不注重表现父爱,使父爱受到忽略的原因主要在于,父爱与做父亲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传统文化中绝不像母亲与母爱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来得密切。传统文化中,做父亲主要意味着为子女成长提供经济保障,其他都是次要的。同时,过多地表现温情也与传统文化所要求的男子形象不相符。男子只能做“严父”而非“慈父”。免费心理咨询。但是,在只有父亲的单亲家庭里,父爱则有机会充分表现,因为在这样的家庭里,父亲必须同时承担两种角色一既做父亲,又做母亲。这正说明,父爱不但存在,而且与母爱并无质的区别。
总之,与其说千百年来受到讴歌赞颂的人类的伟大“母爱”是女性天生具有的,不如说它是社会传统文化的产物
由此看来,人类“伟大的母爱”使现代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感到困惑,陷于矛盾之中。她们一方面极力想使自己做那种为社会所期待的充满“伟大母爱”的母亲,一方面又不甘心让这个角色限制住自身的发展。心理学家们注意到妇女常常抱怨男人对她们参加工作的种种限制及障碍,却故意略去了孩子对自己职业的限制与妨碍。因为她们不能割舍母子关系,即不能割舍最为传统文化称道和推崇的“母爱”体验。引而不发,促使孩子思考
但是,不论“母爱”对女性来说仍然具有多么大的意义,它已日益不能使母亲感到满足,无法使她们将自己局限在家中做专职的家庭妇女了。 “伟大的母爱”观正是造成现代家庭妇女的情感困境最深刻的一种根源。

 


相关文集:

现代女性心理困境分析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