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热门关键字:  
  • a
  • b
  • c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内容

女性恋爱心理咨询

2012-05-28 21:50:01      来源:向日葵网 点击:

1.恋爱的首因效应
在心理学上,首次印象又叫“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首因效应”十分重要,几秒钟形成的心理定势往往决定了对一个人最终的看法。因此,人际交往中,在互相不了解的情况下,人们都是通过“首因效应”来解决问题的。
恋爱中的女人很看重“首因效应”,往往凭“首因效应”决定是否同一个人交往,事实上这是女人只注重外表的一个表现而已。因为人的“首因效应”常常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有的男人有内涵,有的男人则金玉其外,恋爱之所以常选择错误,就是还没有看清本质之时,便匆忙下结论。向日葵网。
但是,尽管如此,每个人都应给别人一个良好的“首因效应”,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需:
一、适当地打扮;
二、准时赴约;
三、消除紧张心理;
四、态度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五、注意语言方式;
六、外表符合本质。
2.恋爱的自我暴露
恋爱中,当双方的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感到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情况都让对方了解、掌握,以示对对方的忠贞、信任,愿意把一切都交托给对方。这种心理学上的自我暴露现象在恋爱中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使女性苦恼和犹豫的是,这种“自我暴露”对方会不会接受呢? “暴露”的分寸如何掌握?对方是否真的值得信任和依靠? “自我暴露”会不会流露出自己要不得的缺点,结果损害了自己留在对方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于是,大多数女性所采取的策略就是对自己的事讳莫如深,让对方感到难以增进感情,甚至猜疑过去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这种“自我防卫”心理一产生,双方关系就很难融洽无间,直至无法发展下去。
“自我暴露”与“自我防卫”永远是恋爱中的一对心理矛盾。应该如何掌握其分寸呢?
一、必须明确,在恋爱过程中,向对方无保留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是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对方依赖和忠诚的自然表现,是从内心流露出来的,而决不是博取欢心的策略手段;
二、“自我暴露”要逐步进行,而不能过度、过急。
三、“自我暴露”要实事求是,不要掩盖和粉饰自己,以免让对方形成错觉。
四、“自我暴露”,缺点和问题是应该的,但“暴露”不是目的,目的是改正、完美自己。
3.恋爱的错觉
所谓“错觉”,就是一种错误的社会认知,是一种误会。男女之间的恋爱,总是要以发出信息与接受信息为媒介的。“恋爱错觉”就是接受信息的一方对信息发生了误解。
恋爱信息的传递是十分复杂、微妙、奇特的。有书信、谈心的直接传递,有“眉目传情”等含蓄方式。“恋爱错觉” 一产生,便会产生一种“求证效应”。即有意无意地寻找这一事物的某些表现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或看法的正确。但是,由于女性的羞涩心理,使自己不能大胆地去求得证实,便产生“单恋”。“单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毫无理由的单相思,即对方毫无表示,甚至对方根本不认识自己,而自己却执意地爱对方,想追求对方;另一种是自以为有理由的单相思,这种单相思由于看起来是双向的,容易使女性对某一个产生迷恋。事实上迷恋者能够进行分析、能够承认这是不值得的或荒唐的恋爱,却又无法抵制它或克服它。她会觉得自己像是着了魔,像是落入了网,想努力挣脱束缚,又没有力量。
女性之所以容易产生恋爱错觉,认为某个男人对自己有意思,“在打自己的主意”,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男人的爱缺乏了解,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天生多情,祈盼着充满渴望、冒险的恋情,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恋。
4.恋爱的逆反心理
现代女性在对待恋爱问题时,已比较主动、热情、幵放,然而结果却引出了相反的效果,慨叹天下男人都到哪里去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的“逆反心理”作用的缘故。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行给当事人产生了和她的主观愿望相反的感觉,从而引起一种负向的要求和行动。比如,恋爱中的女性,如果遭到父母的反对,其反对越强烈,其相爱便越坚决,甚至私奔自杀等。又如,有些女性在性方面开放一点、自然一点,却让对方怀疑其是否不贞洁
等。
逆反心理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好奇心,二是自尊心,三是贵难贱易心理,四是发展过程心理。逆反心理的产生使女性在恋爱中非常痛苦,甚至会导致错误的选择。
5.恋爱的心理交融
所谓“心理交融”,恋爱的双方心想到一起,话说到一块儿了。
恋爱中的女人特别期待感情的满足,因而也就非常渴望与另一半无时不“心理交融”。然而,一些感情基础很不错的恋人,为什么却时常闹别扭呢?
这需要客观分析。首先,这可能是由于对男人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拙于了解;其次,可能是自己抱有了太多的恋爱幻想。现代女性对于感情关系,多半存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她们内心的需求,也不时地相冲突,她们一方面追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却渴望着依赖男人;她们一方面希望男人很实际,能给予她任何物质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又不时被各种奇特的恋爱情节和缠绵所诱惑,幻想着异国情调的浪漫、晨雾中的漫步、四目交流的饥渴。……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在感情生活上便容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抑郁和挫折,甚至形成了沮丧、认命和悲观的性情。
应该知道,“心理交融”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恋爱中的女人,不应只求得某种自我的满足,而应把双方的志趣、事业联系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共同感,减少失落情绪。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情,或者暗示,或者直率,或者迂回地让对方意识到你的某种祈盼,以求得爱的一致。当然,一个本身就缺乏情趣、修养的女人,是很难求得别人的“心理交融”的。
6.恋爱的从众心理
本来,恋爱是双方的事情,谁爱上谁,谁和谁好,只要自己满意就行了,何必要别人来当裁判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也跟着怎么评价,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的现象,这种心理状态,即“从众心理”。
女性在对待爱情问题上,特别看重周围的评价。比如,某人找了个对象,如果周围的人都夸这个对象好,某人会十分高兴,越看越好,感情大增;如果周围的人都说这个对象不好,某人就会大为懊丧,再看看也觉得不那么好了。在这种“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外部评价影响了内部评价,从而使自己的恋爱成了 “众人的恋爱” 了。
“从众心理”的产生,有如下原因:
第一,因为对这件事心中无底,认为别人怎么说,总有一定道理。
第二,认为这并非是原则问题,因而迁就了多数人的看
法。
第三,为保自身安全。第四,迫于压力。
第五,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无论出自什么原因都可以看出,恋爱中的女人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待事物的态度不是从事实出发,不经认真的分析考虑,而是看外部的评价标准如何。然而,事实是,外部的评价常代表惯例和世俗的偏见,如果一个女人过于注重这些“偏见的压力”,就难怪她们在爱情中会陷入感情的困境了。
7.恋爱的心理相斥
爱本是很美好的,但由爱生恨的悲剧比比皆是。爱为什么会转变成恨呢?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恋爱双方没有很好地把握“心理相斥”原理。
事物和事物之间,有时往往有一种吸力,但同时,和其它某些事物又有一种相斥的力量。这在恋爱中也是如此。在一对恋人之间,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但同时,和其他异性,在爱情问题上又是相斥的。爱情应该是专一的,具有排他性。爱上了这个,就不能爱上那个;接受了这个人的爱情,就必然要拒绝那个人的爱情;满足了这个人的愿望,就可能要使另外一个人失望。
正因为如此,必须把“爱”和“不爱”区分清楚,把“相吸”和“相斥”区分清楚,丝毫含糊不得。
当然,在恋爱的过程中,也可能遇上波折、犹豫和动摇,也可能由“爱”走向“不爱”,由“相吸”走向“相斥”。这时,必须迅速地从这种犹豫和动摇之中走出来,下定决心,对自己所爱的,坚决去爱;对已不爱的或不能去爱的,要坚决分手,不要使对方继续存在任何幻想。那种“恋爱不成作朋友” 的想法是幼稚的。因为对于一般朋友而言,某些正常的交往不至于引起什么误会,可是对于一个曾经钟情于自己的人来说,就不同了,如果你继续保持交往,想吹他又想不伤他的心,这必然给对方造成误解,或认为你藕断丝连,或认为你存心玩弄他。爱情不相吸就必须相斥,没有中间选择。引导孩子化失恋为动力。
可惜,一些现代女性并不这么认为。她们认为:一个人不能没有爱,包括广泛的爱和专一的爱。男女之间除了专一的爱外,还应有广泛的爱。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认为一个女子对一个男孩施以温情而又不带爱情的成份呢?
看来,爱情之所以是困境,多半源于自己。


相关文集:

现代女性心理困境分析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