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热门关键字:  
  • a
  • b
  • c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内容

科学管理时间提高高考复习效率(二)

2012-06-04 18:16:32      来源:向日葵网 点击:

(四)分清轻重缓急
分清轻重缓急是做事成功的必要条件,为此应该注意下述问题:
1.排列优先矩阵,分辨重要和急迫
1.把时间花在最能出成绩的地方
巴莱托定律:人们应该用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做其他事情。这样使用时间是最有战略眼光的。
(五)专心致志、集中时间
时间管理专家说:“分散时间等于没有时间”。专心致志、集中时间是成功者的共同做法。年近70岁的著名钢琴家傅聪在上海短暂的逗留期间,每天练琴五六个小时,仍十分感叹自己练琴的时间太短!而韩国棋手李昌镐之所以成为世界围棋第一人,除了他的才智外,还在于他集中时间的意志力是惊人的,每晚7点到凌晨2点他不参加任何应酬,闭门潜心研究棋谱。
一般来说,中、高考学生的一个学习单位至少应达3小时,双休日为三个“三”:上午、下午、晚上各3小时。向日葵。集中3小时,并不是说要纹丝不动地坐在桌前,可以走一走、躺躺,但此间脑子不能中断所看的内容,否则,以后还要花去更多的时间。
(六)设定完成期限
创造学之父奥斯本说:“多数有创造力的人,其实都是在期限的逼迫下从事工作的决定了期限,就会产生对失败的恐惧感,因此,工作时加上情感的力量,会使得工作更加完美。”有期限才有紧迫感,也才能珍惜时间。一且规定了一件事完成的期限,就容易在这个期限内倾注全部精力,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二、把握学习的最佳时间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什么时间学习效率最高”和“怎样学习效率最高”。下文分别论述。
(一)抓住每天学习的高效期
根据些专家的研究,一天之内有三个学习的高效期。高考心理辅导
1.上午8 ~ 12点
这时精力上升至旺盛的时期,大脑接受信息的能量大,处理记忆材料的效率也比较高。因时,可以集中精力有效地输入信息。
2.下午2~6点
有关研究证明,这是一天中学习效果较好的时期。因为午间休息之后,大脑基本缓解了上午的疲劳,神经细胞比较兴奋。所以这段时间不能轻易浪费。
3.晚上8 ~ 12点
这时环境安静,精力易于集中,有利于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和识记材料,且学习后很快人睡,不存在后学知识对先学知识的干扰(后摄抑制)。
在以上三个学习的高效期中,上午和下午一定要认真听课,听好课是掌握知识的关键,晚上则可以把上午和下午教师讲的内容复习一下,以便及时消化和掌握所学知识。而其他时间可以学习比较易于理解的东西,看点课外读物,进行一些文体活动,从而使自己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人脑得到调节。要注意的是,即使在学习的高效期,也要穿插一些文体活动,或换一下学习内容,进行积极的休息,因为这能使人脑皮层的各部位处于兴奋与休息状态,使大脑活动时常保持高效率。
当然,学习的最佳时间不是绝对的,由于每个人的学习条件、生活习惯及个性不同,各人的“生物钟”不同,学习的最佳时间必然有所差异:有的人早晨学习效果显著,有的人却在夜深人静时效率较高。
(二)找到连续学习的适度点
是不是连续学习的时间越长,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并非如此。人在疲劳状态下,即使延长学习时间,也是事倍功半,记不住什么东西。那么,连续学习的最佳适度点在哪呢?
做一名会学习的学生的诀窍,在于使自己一天的学习尽量接近最佳适度点。每个人的最佳适度点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每周之间的情况也有所不同。这就要靠自己去摸索、发现和总结。方法之一是学习的时候留心观察,当你逐渐感到疲劳,坚持学充一页却发现什么也没记住时,便说明你巳达到了顶点,应该放下书本。
大多数学生的最佳适度点是一天每次连续学习3小时左右。也许你会多点儿或少点儿,这无关紧要。关键在于合理利用高效时间,认真学习,取得进步。
(三)克服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1.什么是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一种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难钉较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起伏不定的现象。
对干即将参加中高考的同学而言,“高原现象”是极其常见的。因为越临近大考,就越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大家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问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步学习。“高原现象”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高考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2.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方法因素
“高原现象”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习惯于某种学习方法后,产步了惰性,而随着学习任务与性质的变化,原有的学习习惯不再有更强的促动力,学习效能便大大下降。高一高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点点滴滴、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高三阶段的主耍使命则是复习,将各阶段所学的知识在系统化的基础上加以强化与深化,以适应高考这~选拔性考试。因此,如果还沿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思路固定、思维僵化,是难以胜仟高考复习的。
(二)学习动力因素
成绩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不前,有的同学可能是因为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自己要求不高,消极怠学,得过且过,漫不经心;有的同学则可能是因为目标过髙,动机过强,总是无法企及,从而烦躁不安、疲惫不堪。生理和心理因素
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极易产生生理与认知之间的冲突,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若不能及时调整与排遣,就可能演变成心理障碍,影响学习。
(三)知识体系的原因
我们知道,知识体系是由许多知识点构成的,各知识点的难度和在平时学习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差别很大。一般来说,难度较低和出现频率较商的知识点,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相反,难度较高和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点,大家往往掌握得比较差。加之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千差力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各具特色”的“偏点”现象,从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老师与学生的原因
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和其它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甚至连学生有哪些“弱点”都很难搞清,整个教学只能按“机会均等”式的方式进行,不断重复基础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由此,就某些学生而言,一方而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难以得到克服,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即产生“高原现象”。
(五)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找出自己的“弱点”
为此,可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将其中明显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其余数据的平均值,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已的“弱点”找出来。准确性是这一步的关键。一般来说,统计的次数越多,反映的情况就越准确,故要尽可能增加统计的次数。告诉孩子他是“最棒的”。
针对自己的“弱点”,准备一定数量和质量较高的学习材料。确保质量是这一步的关键。因此,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仔细分析,认真筛选,择优采用。在这方面,可多求助于老师,因为老师手电的资料一般比较丰富,且老师的辨别力比同学们高得多。争取时间,针对自已的“弱点”进行定点训练
若各弱点间的相关性,则应从中选择二至三项提高余地较大的作为突破点。根据经验,这一环节以一个月左右为宜,分5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大约10天,其中前7天用十定点训练,后3天选抒一套难度适中、质量较高的综合题进行自测。之所以以7天为一个训练阶段,是因为时间过短,难以奏效,时间过长,又容易产生懈怠情绪;之所以以综合题进行自测,是为了避免因搁置太久而在其它知识点上出现遗忘或倒退现象。这一做法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因而不仅增强了复习效果,节省了时间,避免了无效劳动。
(四)注意用脑卫生
1.劳逸结合,积极地消除疲劳
生物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狗的头盖骨去掉小块,换上有机玻璃,从而观察狗的脑活动。他先在狗的眼前打开一盏灯,发现狗大脑的某一部分血管扩张,血液供应增多;接着他给狗吃东西,发现脑的另一块部位变红了。而原来红的部位却变白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大脑的不同区域指挥着不同类倒的行为,指向不同内容的活动。因此,长时间干一件事或读一种书,则可能造成大脑某区域的长期充血,出现脑功能抑制。为了不使大脑某部位的细胞因连续长期工作而疲劳,应该适时转换兴奋中心,以延长大脑兴奋时间。
2.学会休息
经过一段时间的脑力劳动之后,大脑会疲劳,它所引起的最显著后果是破坏学习的良好心理状态,导致了功效率降低。那么,怎样才能防大脑疲劳,使心理维持在最传状态呢?
闭目养神或睡觉以有效缓解因连续学习、大量体力脑力消耗、精力不支造成的疲劳;改换不冋活动方式可以消除由了大脑躲一部位长时间集中兴奋而产生的局部疲劳。学习是由大脑的不同部位支配的,变涣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可以使大脑皮层的某个部位山抑制状态转为兴奋状态,从而缓解神经细胞的疲劳,使人脑得到休息。一般来说,学习一门功课的时间以1 ~ 2小时左右为准,换学另一门功课时,中间最好休息5 ~ 15分钟,这样可使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学会松弛
“弛”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张”,也是为了在紧张的智力穷作之后,让顿悟和灵感悄然而至。例如,门捷列大的元素周期表就是在梦中得到原型。
4.学会睡眠
美国心理学家拉斯勒特的实验证明,每晚减少三分之一的睡眠时间,连续几天后,智力测验成绩降低百分之50左右。另一位心规学家詹金斯在研究人睡眠的实验屮发现,人们在学习后马上睡眠能促进记忆。一个人经过一小时睡眠,遗忘率为百分之三十三,八小时后遗忘率也只有百分之四十,相反,同一个人,如果识记后不睡眠,一小时后的遗忘率就达百分之五十九。
5.合理分配用脑时间
在此应该注意以下儿个问题:
(1)每个人的肝功能高峰时间是不问的
有人早晨脑子好使,有人晚上脑筋灵活,应尽可能在脑功能高峰时间,进行最重要或最困难的学习。
(2)适当安排各学科的学习时间
各学科的疲劳值是不相同的,若安排不当,困难学科相对集中,就容易引起疲劳。
(3)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一本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如果作业时间以算术级数增加,则恢复精力的时叫以几何级数增加。例如,30分钟的作业需要10分钟休息,一小时的作业需要20分钟休息,一个半小时的作业需要40分钟休息。学4过程中,休息过长会使注意力减退,影响学习效率,因此休息应以短为主,以积极的休息为主。
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而用同样的时间所产生的学习效果,不同的人往住相差很大。这有一个合理安棑时间的问题。比如,早晨朵记忆的黄金时间,利用这段时闽记忆外语单词、课文及语文中的宇词,背诵一些材料,会有较好的效果;而上午、下午和晚上较长的利用理解的时间,可用来复习数、理、化等偏重于思维理解的科目。
三、掌握阅读的技巧
学生往往不太重视读书的方法。其实,读书方法的优劣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尤其足对即将参加中、高考的学生来说,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大大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读书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于读的速度及对内存理解的程度。
(一)实用阅读技巧
1.作好阅读前的准备
阅读一本书之前,最好先快速浏览一下书的目录及前言,从而猜测性地把握书的内容:哪些地方会对自己帮助较大,重点内容是怎样编辑的,进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阅读的
状态。
2.正确把握阅读的速度
阅读的重点应放在基本概念、棊本理论的阐释上,读这些地方时要放慢速度,力争融会贯通;而对那些与大纲无关的补充内容则可略读或不读。阅读过程中最好不要念出卢,一般来说,看的速度要比说的速度快得多。注意:用眼要灵活,迅速地扫视阅读材料,不要逐字阅读,尽可能减少阅读屮眼光的停留次数。注意看每—章后的结论段
供学生用的比较好的参考书,一般每章后面都布小结或结论,它是对整章重要内容的总体概括,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尤其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应抓好此处的复习。
(二)实用快速阅读法
1.优势文字阅读法
指一种只阅读文章重要部分的读书方法。此法主张省略不重耍的语句,根据书的内容和目的自由地调整阅读速度,故阅读速度很快。因此是合理的。复习熟悉的内容时,采用这种方法较有效。
2.整体语形阅读法
指在读书时楫略重要语句,联系整篇文章的来龙去脉,预想后文。整体语形阅读法利用文章中的要点线索,抓住整体内容和意思,焐最快、最有效的读书法。
当然,快速阅读,也要掌握尺度,不要一味求快而降低阅读的质量,以致失去快速阅读的意义。
正如所述,我们往往意识不到时间是如何被浪费掉的。我们的时间往往被“时间窃贼”偷走;看电视、迎来送往、拖拖拉拉、不专心、打电话、找东西、走路、消极谓绪、濑惰、分不清轻重缓急等。学习的最佳时间、或复习的既定时间,有人来访、或吸引人的电视节目等,往往成为干扰因素,影响复习计划的完成。

 


相关文集:

高考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