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热门关键字:  
  • a
  • b
  • c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内容

工作狂是上瘾行为

2012-07-04 19:28:51      来源:向日葵网 点击:

虽然某某年轻才俊因为压力过大导致猝死的新闻时有见诸报端,但是那些通宵达旦加班工作的人还是大有人在。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工作狂的文化中,工作狂也许是唯一一种不带耻辱色彩的上瘾行为。
以前,在日本、中国等许多国家的词典中,“工作狂”均被列为褒义词,或至少不算是贬义词。为什么售货员在销售东西时总是称“咱们”。不少企业老板、单位领导还觉得,“工作狂”的“忘我工作”为本企业或本单位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而且为同事们树立了模范的榜样,故多数“工作狂”往往被评为“先进典型”,成了 “骨干”或“红人”。事实上,“工作狂”属心理变态,在各单位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常见。
“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本质区别一前者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而后者则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却会聪明地修正目标或改正错误,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考核显示,尽管前者的工作量要比后者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明显不如后者。
邻居小雪与丈夫经营两家零售店,她的孩子巳经5岁了,可是很少能见到妈妈。小雪每天总是有没完没了的事情做。听说她的口头禅是:“我的生活每15分钟就是一个单元,我喜欢分秒必争的感觉。”
孩子的奶奶在楼下带孩子玩的时候也常常抱怨说:“她回到家里,也总是不开门,说是有很多工作还要上网处理完。孩子都想她了。”
提到孩子,小雪也很难过:“当有人提醒我是个不称职的妈妈时,我也很难受。但是我没有办法,生意没有我就没法运转,有些工作别人做,我也不放心。”
工作狂有以下几种类型:

没事可干型
没有营造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样的人,要么因为客观原因家人不在身边,要么缺少愉悦身心的兴趣爱好,生活单调乏味,只有同事没有朋友,不得不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不要以为那些下班不走的人就一定对工作多有热情,没准他们回家还不如待在公司里有点意思呢。
逃避生活型
这样的人,可能在生活中有某种不满或自卑,为了逃避或者忘却这―人伤神的事,只能投入工作,他们只有在忘我工作才能体会到自信。刚刚失恋的人也很容易—这样的工作。
事必躬亲型
不太容易相信别人的人。这些人事无大小都要自己一个人来完成,所以必须超时工作。所以,这些人永远都不能够放假,因为他一直会担心公司如果没有他,这些工作怎么办。上面提到的小雪就是这样的人。
渴望认同型
以不停的工作建立自信者。所有类型的工作狂,不管是本身有自信,或是高度自信,还是缺乏信心的人,都存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人都很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才干,想满足自己对于荣誉成就感的需求,强烈希望自己被认同。所以,他们把生命的价值完完全全只寄托在工作上。对他而言,生命的唯一价值就是工作的成就(这也是他生命的支持点),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他事物,包括他的个人生活。
无可奈何型
还有一个原因让人变成工作狂,这种工作狂并非属于自愿性质,而是受到整个环境的气候影响,要么整个公司的文化只强调“勤劳”,老板带头天天晚上9点以后下班,作为下属,你好意思6点就打卡离开?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到了下班的点儿,即使想离开,也只能再继续耗一会儿。
童年影响型
专家们的另一新发现是,“工作狂”的“生成”还可能与其童年时代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实际上,在“工作狂”中,有占八九成的人在孩提时代受到来自望子成龙的父母亲的过分严厉的教育。在这样的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往往过高甚至高得“离谱”,可怜的孩子一旦稍有闪失便会遭到批评乃至重罚,最后孩子心理上可能出现障碍,长此下去,孩子长大了极可能成为“工作狂”。
有个广告总监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狂状态:“就好像我身体里有一个黑洞,我用工作来填充它。而由于黑洞本身的特性,它不断地从我这里吸走越来越多的东西。”
工作狂并不是从小就喜欢工作,而是因为这些人心理出现了问题。心理咨询,在家庭中,即使是一个懒惰的人也可能把自己埋进工作中,继而成为工作狂。对未来忧虑者、孤独者,如果经常与朋友或家人交流,就能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从拒绝感情这一方面来说,工作变成了他的保护伞。所以,“醉心于工作”不仅让爱人感到失望,也有可能加大与孩子们的生疏感,最严重地能导致夫妻双方关系破裂,直至离婚。


相关文集:

好心情离不开心理学

  • 上一篇文章 : 何为蘑菇定律
  • 下一篇文章 : 工作狂成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