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热门关键字:  
  • a
  • b
  • c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内容

心理暗示会引起人的改变

2012-07-09 19:00:52      来源:向日葵网 点击:

《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描述心理暗示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暗示的结果会使人产生改变,甚至是很巨大的改变。影响暗示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暗示者的特征
暗示者的性别、年龄、知识、地位、权力、威信、对信息的信心等,都会影响受暗示者的态度和行动。暗示者的地位和威信越高,暗示的效果也就越大。例如,一位年长的成名医生和一位年轻的普通医生对病人作出同样诊断,但前者对病人的暗示作用会大于后者。
2.受暗示者的特征
受暗示者个人的人格特征也与暗示的效果有关。例如,生活经验丰富、知识、水平高的人不易受暗示,特别是涉及一些道德准则时更是如此,即使是在催眠状态下他们也不是无条件地执行暗示者的影响。而缺乏主见、随波逐流的人,则容易接受暗示者的影响。从年龄来说,儿童和少年比较容易受暗示。如果受暗示者是某一群体,那么松散的群体比较容易受暗示,高度团结、组织纪律性强的群体则不容易受暗示。
3.当时的客观情况
在情况不明时,在困难、混乱的境况中,人们容易受暗示,如学生考试遇到难题时、社会发生动荡时,等等。
幸福驿站:暗示作用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教育要接收孩子的反馈——反馈效应。
相信你也曾在生活中观察过这样的情况:有一天,朋友突然对你说:“你看上去很僬粹呀,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呀?”起初,你对这句话还不太在意,但是,不知不觉地,你真感觉浑身无力,不知道哪个器官出了问题,好像真病了。最后,病歪歪地去了医院,当医生检査你没事之后,你健步如飞地走出医院的大门,与刚进来的时候判若两人。在这场似乎戏剧性的生活情景里,其实,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种对于自主判断的部分放弃,是有一定适应意义的,这可以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表面上看,有些积极暗示似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实,积极暗示对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画龙点睛”。比如,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要参加竞赛,如果她非常敬佩的老师在考前暗示她:“你能行,你一定能拿第一!”正是这一暗示,激发了这个孩子的全部的潜能,使她在竞赛中真的得了第一。这样的积极暗示,起到的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一个学习很差的学生,由于实力有限,即使暗示做得再完美、效果再佳,也难以创造奇迹。
心理暗示不仅在人与人之间产生影响,也可以自己作用于自己。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我们应多对自己的大脑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因为潜意识本身没有判断能力,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就意味着积极的自我暗示能自动进入潜意识,影响意识,只有潜意识改变了,才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真正的改变。
心理暗示也有非常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由于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就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这种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甚至可以说,在这种人的潜意识中,就存在着接受暗示、接受控制、接受操纵的渴望和需要。由于这种人自身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和不安全感,他们的内心往往会通过幻想作用,希望通过一些神,可以接管他们、主宰他们的命运、为他们带来好运。
对于那些人格尚未发展成熟的孩子来说,也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多发掘孩子优秀的方面及时暗示以及鼓励,使得好的方面更好,对于自信心差的孩子,更要注意多对他们进行肯定,当他们感受到家长的期望时,为了不使爱他们的人失望,就会做得更好。
但是,不少家长的做法恰恰相反,对少年犯罪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家长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错误而被贴上了 “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叙耀子破摔,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要一味埋怨孩子学习不好,不要在孩子面前说有损自尊心的话,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家长要注意启发,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向日葵,要知道,发自真心的爱产生的“期望效应”才是高明的教育方法。


相关文集:

好心情离不开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