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热门关键字:  
  • a
  • b
  • c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内容

你犯了以貌取人的第一印象的错误吗?

2012-07-10 19:46:34      来源:向日葵网 点击: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虽 “ 然大家都知道这句老话,可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尤其是形成第一印象的时候,漂亮的人往往受人欢迎,而外表差的人往往容易受人冷落。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兰德和阿伦森在1969年曾做过一个假扮法官的试验。用同样的语言描述罪行,结果有魅力、漂亮的“罪犯”判刑轻,而无魅力、丑陋的“罪犯”判刑重。为什么有些人总爱说别人坏话。
沃尔斯特等人也做过相似的试验。受试者为332名大学生,男女各半,每两人一对进行两个半小时舞会。舞会后询问每一位学生,是否希望再次同对方跳舞,结果有魅力、长得漂亮、长得帅的人与无魅力、长得丑的人相比,被再次选择的人数超过一倍以上。
另外,一项心理实验更明显地显示了人们这种爱“以貌取人”的行为倾向。当人们被要求在一堆他们不认识的照片中分别找出“好人”与“罪犯”时,总会受到外貌的影响,即表现出按外貌分类的倾向。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达列夫曾向72个人调査,他们是怎样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坚强的标志,宽大的前额是智慧的标志;3人认为粗硬的头发表示倔强的性格;14人认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人认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朴实的标志,等等。这个调查结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尽管这些生理特征是较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认为从中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成分。
心理学家阿伦森做的实验也证明了人们还容易将外貌与个人的素质混为一谈。他把大学生分成两组,听取同一个女生的答辩。在第一组中进行发言时,这个女生刻意地打扮了一下,显得很精神和靓丽。而在另一组答辩的时候则卸妆,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实验结果是:尽管发言内容相同,但在第一组时,学生认为她的发言更具有说服力,得分也更高。
以上心理学家们做的实验证明了 “以貌取人”是如此普遍的现象,并且对人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话说回来,不仅我们普通人,即便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教育家也会犯这样的错误。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口齿伶俐,能说会道。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孔子很器重他。但后来孔子渐渐发现他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还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对自己只凭他善谈就认为他品质不错的判断非常后悔,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体态和相貌很丑陋的子羽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世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心理咨询,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又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为什么不论普通人还是圣人都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做解释,原来是“光环效应”在作怪


相关文集:

好心情离不开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