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热门关键字:  
  • a
  • b
  • c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内容

乐观开朗,延年益寿——第四章5节

2012-02-16 11:40:15      来源:向日葵网 点击:

什么是性格呢?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的个性组成部分;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性格是在社会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性格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乐观开朗的人一般都比较长寿,而心胸狭隘的人则容易被各种身心疾病所困扰。不同的性格与习性,不仅会使人对相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反应。
乐观者在危难中能够看到机会,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热情,心情愉悦;而悲观者在机会中往往看到的却是危难,对自己没有信心,自怨自艾,情绪低落,悲悲戚戚。
一对孪生兄弟,为同一父母所生,却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乐观,一个悲观。一天,父亲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孩子,而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马车房里。第二天清晨,父亲看
到悲观孩子正在抹眼泪,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孩子哭着说:“我怕玩完,它们都坏了。”
父亲叹了口气,走进马车房,却发现乐观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孩子见父亲来了,得意洋洋地告诉父亲:“告诉你,爸爸。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由此可见,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乐观者能够保持愉悦的情绪,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之中,还是会自得其乐;而对于悲观者,他甚至会将一个油炸圏饼看成是一个窟窿。这种不同的情绪反应和心理状态,对人的健康是会产生很大影响的。
豁达开朗的性格,表现为言行坦率,毫不掩饰,善于交往,真诚相见,能够受到群体认可和赞扬,同时也善于自我肯定,内心环境是平和的、愉悦的。青年人如果能够拥有这样的性格,对其人际交往、事业成功、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对老年人养生保健来说,豁达开朗的性格也是难能可贵的,心态平静,少有疑虑,笑看人生,不计得失。无论正常生活,或是面对疾病,都具有积极意义。
郑伯是一个很豁达的老头.退休后的生法变得更加有乐趣了.每天都会到公因锻炼身体,打打太极、钓钓鱼,和一些老头老太太一起弹唱,好不快活。郑伯整天郝是笑呵呵的,从来没有见过他因为什么事生气或者难过。
其实,郑伯年轻的时候没少遭受磨难因为家里穷,很小的时候,郑伯就随哥哥到异乡去打工,在一家小餐馆里工作。餐馆的工作很辛苦,每天都要忙十几个小时,而且还会经常遭受老板的责骂,甚至当着所有贝工的面奚落他。郑伯只能把委屈放在肚子里,也不能申辩。幸好他的姓格比较开朗.他会自己找乐子,让自己忘记苦恼,并快乐起来。
后来情况渐渐好转,郑伯进了一家工场当配送工,不久又结了婚,妻子起初很懒惰,什么也不做.整天对郑伯呼来喝去,郑伯对妻子顺从。渐渐地妻子被他的憨厚所感动,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也变得勤快起来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舒心。
郑伯说,如今儿女也都长大了,自己的任务也算完成了,每天轻轻松松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必要去自寻烦恼…说来也怪,郑伯一辈子虽然没少受苦,可却从来没有生过什么病,身体一直很健康,问及原因,郑伯笑呵呵地说:“乐现开朗的性格是治病的最好良药,凡事想开了,不去计较,心情舒畅也就不会得什么病了 。
乐观的态度不仅对事业和前途具有极大帮助,而且能使人益寿延年。清代著名画家高桐轩曾归纳出老人养生的"十乐”经,这“十乐”分别是耕耘之乐、把帚之乐、教子之乐、知足之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步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瘩背之乐。这其中既有从体力劳动中感受乐趣,又注重享受精神生活的乐趣。实际上就是教导人们放宽心,开朗一些,乐观一些,遇事多往积极方面想,保持快乐之心,身体才会更加健康。俗话说:“乐以忘忧”,保持内心的愉悦,是调养精神.防止衰老的最好方法。
要想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更加长寿,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心态是很有必要的。乐观开朗是一种在困苦中依然能笑出声来的能力,是在压抑和悲苦中能够自我解脱的本领,拥有这种良好的性格和心态,也就拥有了健康和延年益寿的资本。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乐观起来、开朗起来呢?
坚持每天微笑。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可以使肺部扩张增加,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使人尽快恢复积极的精神状态。而且主动发笑还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近代养生家丁福禄指出:“欢笑能补脑髓,活筋络,舒血气,消食滞,胜于服食药耳。每日须得片刻闲暇,逢场作戏,口资笑乐,而益身体也。”
学习运用幽默。幽默是一种自我解嘲的智慧.也是一种恢复内心平衡的方法。幽默的人能够从容应对许多令人不快、烦恼,甚至痛苦和悲哀的事情,使自己免受不愉快情绪的影响。
培养丰富的业余爱好。琴棋书画、种花养鸟、旅游观光、河边垂钓等有益的爱好都能使人愉悦情怀。我们应该增加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活泼开朗、积极参与的生活态度,在平凡的生活中谱写快乐的人生。

相关文集:

每天读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