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热门关键字:  
  • a
  • b
  • c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内容

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见死不救?

2012-07-13 21:31:02      来源:向日葵网 点击:

有媒体报道:福州市一位妇女因家庭纠纷走向河中自杀,上百人围观,竟没有一人援手相救。安徽马鞍山市歹徒当街抢钱,一位老人冲上前揪住歹徒。围观人群聚集到两百多人,老人再三向围观人群呼喊求助,却始终无人出手相帮。这种“见死不救”、“见忙不帮”的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有些人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这种事情不光发生在国内,国外也是经常上演。
1964年3月,在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国的谋杀案: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在凌晨3点回家的途中被一男性杀人狂杀死。这名男子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当时,住在公园附近公寓里的住户中共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杀的情形和其反复的呼救声,然而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保护和营救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打电话报警。
事后,当有媒体采访这38个冷眼旁观者的时候,这些目击者异口同声地给出了: “真没想到情况会那么紧急”,“我以为别人巳经报警了”等不负责任的回答。
但是在公众都在纷纷指责麻木不仁的居民,感叹集体冷漠的时候,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的思想却没有被舆论束缚,他们对旁观者的无动于衷、见死不救作出了新的很有价值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为了验证自己的解释和说明,他们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方式与一假扮的癲痫病患者保持距离,并利用对讲机通话。他们研究在交谈过程中,当那个假病人大呼救命时,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所作出的选择。事后的统计显示了耐人寻味的数据:在一对一通话的那些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心理咨询,而在有4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些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因此,两位心理学家对克尤公‘的杀人案没有人见义勇为的现象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并概括为“旁观者介人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或简单通俗地说,就是“旁观者效应”。他们认为,正是因为当一种紧急情形出现时,由于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一些人没有太强的责任感,从而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介人某个突发事件的时候,他会有如下的反应:作为潜在的帮助者,意识到某一件事正在发生;对情景做出判断:这个人是否需要帮助?但是,这时害怕难堪的心理发挥着作用,使人犹豫起来;在场人越多,责任分散得就越严重,自己会觉得,其他人或许会提供帮助。这时候还涉及能力问题,对于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他是没办法下河去救溺水的人的;最糟糕的情况是,每个人都这么想,觉得可能有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去救人,因此,集体冷漠就发生了。
这种旁观者效应不仅发生在需要救助的人身上,在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也常有发生,如人们常说的“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也是说的这种因为人多而产生的责任分散现象。当代高考考前综合症的表现。
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如果说让集体负责,那就等于无人负责。


相关文集:

好心情离不开心理学

  • 上一篇文章 : 做自己的焦点
  • 下一篇文章 : 如何正确对待旁观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