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女人都像我一样喜欢逛街,一看哪个店的人多也都要挤进去看看,当街边围着很多人也会忍不住好奇心去看看是否在兜售一些新鲜稀奇的玩意儿。当很多人都在购买一类商品的时候,你在周围是否也蠢蠢欲动?社会流行什么款式的衣服,你是否也会不假思索地买一件?
记得有个相声,说有个人去西城买大蒜,因为一斤便宜一毛钱,后来打车回到东城的家,出租车费花了 20块……当你从展销会拿着拎不动的东西打车回家的时候,你真的占了便宜吗?
有时候,我们细算一下才发现,自己买的东西其实用不上,浪费的时间和车费比“便宜东西”的差价还高出了很多。虽然经常后悔,我当初怎么就买了这个东西呢?但看到很多人都在买的时候,还经常忍不住犯这种错误。
尤其是某种物品稀缺的时候,更容易参与到这种抢购的风潮中去。例如2003年的“非典”时期,社会上刮起了一股抢购风,人们像中了邪似的抢购醋和板蓝根。在。媒体澄清和官方采取限价的措施之后,人们又转而去抢购生活用品。我当时去超市准备买点方便面以备懒惰之用,却发现方便面货架内空无一袋!扭头看调味货架,食盐空无一袋! 2009年,甲流盛行,各种感冒发烧的药又被抢购。高考学生的心理状态故事。
如果说社会上有传染病而买来药预防是情理之中的消费,但是很多时候人们的消费往往是看到别人都买了,不管自己需要不需要也忍不住掏了钱。
参与抢购的人的普遍心态是:在大家争抢时,不管有没有用,抢来总是没错的。
李女士在一个大超市买了上百元的物品,在付款时,收银台小姐提醒了一句,消费过百可以去领取礼品。等她付款出来,发现服务台排了长长的队伍,本来想去服务台看看礼品是什么,但是东西又多又沉,担心回来排队的时候自己会更靠后,索性就排起队来。排队的人们互相问:啥礼品,你知道吗?当然大家谁也不知道,因为领完礼品的人都走了。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李女士来到了服务台,发现礼品是“加10元钱,可以购买价值20元钱的洗发水”。她气急了,家里就是开商店的,这个牌子的洗发水进价就8块!
等她把东西弄进汽车的后备箱,停车位的负责人走过来跟她结账,因为等待礼物多停了一个多小时,又多交了十多块的停车费!
李女士记住了这个教训,以后到超市买完东西就走,绝对不再理会所谓的“礼品”。像李女士这样看到别人排队自己也排队的现象就是“随大流”一一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这是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如果一个人的受暗示性强,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就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像非典时期大家抢购板蓝根,其实板蓝根的抗病毒性不一定比其他可替代的药好,但是由于人们都去抢购板蓝根,于是所有的人都对它情有独钟,这正是从众心理的反应。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表明人们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提”这个词。“决提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生活中,经常有这种从众的现象发生:一个人歪着头看天,另一个人看了很好奇,以为天上有什么东西,也歪着头看,过了一会儿,很多人都涌过来歪头看天……最后才知道,第一个人是因为脖子不舒服才有那样的姿势的。
当很多人都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对个体就会造成一种压力。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在研究群体压力的时候,报告了一个经典的从众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一 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从众性是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向日葵,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并付诸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