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学主要是指处在学龄期的青少年学生在上学期间未经相关负责人允许,擅自离开学校的行为。逃学是厌学心理发展和延续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厌学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逃离学校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逃学或矿课有两种:一种是偶尔一两次;一种是经常性、反复性的。而且在逃学的学生中,大多数都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成绩好的很少。相关资料表明,逃学的高峰年龄在14 ~ 18岁,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正经历着一个充满逆反和叛逆的阶段。
很多学生逃学后,常常是进网吧,打游戏,在外面游逛,或与有不良习气的社会小青年一起鬼混,少数年龄大的学生也会外出打工挣钱。学生逃学除了影响自己的学业外,还会染上不良的习惯。他们逃学后,逃出了学校教育和规章制度的制约,因而更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外闲逛,容易进入一些不良的娱乐场所,有的学生本来就存在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赌博、迷恋网络游戏等,离开学校的束缚后会更加放纵自己,胡作非为。同时,在街头混混的拉拢或坏人的威胁下易发生偷窃抢劫、打架斗殴等行为,直至有的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所以,孩子的逃学行为并不是一件小事,很可能是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危险信号,这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马修16岁,正在读初二。一天,马修向母亲提出自己不想上学了,母亲很生气,还打了他两个嘴巴。马修便在晚上趁母亲熟睡时,用根棍子活活把母亲打死。
马修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里生活一直很拮据,全靠爸爸一个人在外面打工挣钱。父母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尤其是母亲看到儿子不好好上课,经常逃学,更是恨铁不成钢。马修经常逃学旷课,甚至和校外的一些街头混混称兄道弟。拉帮结派望子成龙的母亲知道后愤怒至极,每一次都对马修进行严厉的打骂。久而久之,马修对母亲的怨恨越积越深。
马修在打死母亲之后,又从满身是血的母亲身上搜出200无钱,然后把尸体拖到后面的山上选之夭夭。案发后警方全力侦破,20个小时后便将马修抓捕归案。
在看守所,马修泪流满面地说:“在家里.妈妈打我骂我的次数太多了,我在心里特别恨妈妈。现在妈妈没有了,我又非常想念她,珑在后悔也晚了。 ”
经常逃学旷课的孩子可能会养成习惯性逃学心理,离集体越来越远,对老师和同学相抵触。其结果往往就是辍学,并很容易被人引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目前,青少年学生逃学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学校方面。当前的青少年学生普遍感到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再加上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学生稍犯一点儿错误便严厉惩罚,特别是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更是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便对学习逐渐产生反感和畏惧。于是便想方设法逃避或脱离这种压力巨大的环境。此外,有些师生关系处理不好,以及升学无望等消极心理的影响,也会导致逃学。
家庭方面。现代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普遍对子女抱有很大的希望,可教育方式多有不当,要么对子女娇生惯养、无条件迁就;要么对子女专横管教、随意打骂,这些都会导致子女压力加大或与父母对立。这些都可能使青少年产生厌学、逃学心理。
学生本身的个性缺陷。习惯逃学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意志薄弱。他们既不能抵御外界的诱惑,也无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加之老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讽,他们便会产生不满和自卑情绪。随着这些情绪的膨胀,最后的结果便是厌学、逃学。
逃学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它看似能逃过一时的困难,但它会给人带来一生的困难,会让人一生碌碌无为。要知道,很多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由于没有文凭和能力,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最终只能四处打工,做些劳动强度大、薪水报酬低、危险系数高的工作。而许多找不到工作或无法忍受这种工作的人,就会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甚至彻底葬送掉自己的一生。
如果青少年学生对学校、对学习极度厌烦时,不妨多和父母,或者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以求缓解学习压力。而逃离学校,一走了之却是最下等的办法。也许你可以缓解一时的压力,但会给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压力。
对家长而言,要对孩子有较合理的期望,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应冷静地认识孩子,到底他能干什么,能干好什么。然后再根据孩子的特点合理引导,让其努力克服不足,发挥优势。只有这样孩子才有信心去应对学习,而不会产生厌学心理。家长更要多关心孩子,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不仅是学习上的,也要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只要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便不会使父母失望。
对社会方面来说,政府应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学生逃学后最容易去、去得最多的地方往往是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而这些娱乐场所是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因此,这就要求职能部门加强管理,勤于检査,发现违规的情况后应及时予以查处。这样可以使学生逃学之后感到无处可玩,便会有效地减少逃学现象的发生。
相关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