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临床心理学这个专业多年来,一个最多人爱问而又最难一言以蔽之地去回答的问题就是:“我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是否正常呀?”
一般人觉得这是简易得如人的问题,答案只有两个,而且是相当绝对的。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正常与不正常并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的。一般人觉得某人的行为异于常人便是不正常,所以一个不爱回家却爱露宿街头的人是怪异的,左撇子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的行径是一百个人之中只有数个,占人口的少数。
然而,大多数人做的并不一定是对的、是健康的,例如六七成以上的人口是戴眼镜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视力正常。大部分人曾经相信地球是四方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是对的。所以,小众就是小众,他们的行为与大众不相同,但这并不能认定小众就是病态的和不正常的。
有些人是依赖权威的,专家们说是正常便是正常,说是病态便是病态。可惜的是,专家们也是人,所以他们的意见总会受到个人社会文化背景所影响,例如对于一个有天主教背景的人士看来,堕胎也许是不健康不正常的行为。妇女缠足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是正常而且应有的行为,但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简直是虐待的病态行为。因为社会文化会随着地域时空而改变,专家权威们的意见也会随之而更改。
对分析个人行为来说,个人主观的经验与客观因素同样重要。若一个人感到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带来不安情绪、不舒服、不满意的感觉,而又会对他的生活运作构成障碍的话,这些便有可能是问题,是需要进一步观察深究的事情。所以,害羞不是病态,不是异常行为,但当一个人感到他的害羞影响他与人交往时的信心,令他结舌,令他越来越惧怕交际应酬达到想避世的状态,这便需要加以注意了。
但到这个阶段,我们仍未能断言他的行为是不正常的,因为我们仍要考虑一些客观层面,例如这种行为是否与这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吻合呢?如果上述那个害羞的人是生活在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的妇女,那么这些害羞行为不但不会被视为不正常,反而会被视为正常应有的好典范呢!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到,正常与不正常的分界线并非显而易见的,在鉴定行为是否正常时,我们会同时参考多个准则,包括是大众还是小众行为,与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是否吻合,当事人的行为是否为他本人带来不安不快的情绪,是否影响他的日常运作人际关系等。在小心谨慎的考虑和观察之后,我们才会作出一个判断,这个人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常。由此可见,“我是否正常?”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并不简单的。
相关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