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热门关键字:  
  • a
  • b
  • c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内容

让另类家庭曝光——基本心理概念(十七)

2012-02-26 12:55:45      来源:向日葵网 点击:

在香港人眼里,理想家庭的形式可以叫做“二加二家庭”,即是爸爸妈妈两个成年人和一子一女的家庭。这是被公认为现代社会幸福快乐生活的典范。这种价值观,从众多的快乐家庭事例中可见一斑。

最常见的,包括了肥皂剧中的小康之家,家庭用品广告中的幸福景象,甚至小学幼儿园课本里的“爸爸上班去,妈妈在做家务,哥哥和我上学去”,总是离不开这个“二加二”的方程式。
还有那些学校家长日和社区亲子活动,也是为了孩子和双亲而设,单亲家庭在这些活动中,总是格格不入。
还有很多其他的建制习惯,也是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这种模式内。犹记得有个朋友诉说不能离婚的理由,其中一个重要理由,竟是“若父母离婚,孩子跟着妈妈,将来孩子长大要结婚的时候,妈妈怎能拖着女儿步入教堂呢?没有爸爸,就连婚礼也会变得逊色”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
我们的社会是否能容纳另类家庭呢?若问大众,你接纳单亲家庭、收养儿童、同居关系吗?大部分的人可能会答:“没问题,绝对接纳。”
但如果我们问,你认为这些家庭健康快乐吗?相信答案会是大大不同。很多社会人士,都假设这些另类家庭是不正常、不幸福的家庭,把一切不幸的事如青少年犯罪、滥用药物、情绪困扰等,都归咎在这些另类的家庭结构上。
笔者认为,另类家庭被视做破碎家庭、问题家庭,事实上不是因为结构的变异而产生种种个人成长困惑,而是因为标签作用。
换句话说,若我们的社会是多元化的,承认幸福家庭是五花八门,可以有幸福的单亲家庭、快乐的收养儿童、健康的同居关系的话,在这些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会感到自己不是可怜、可悯的一群,众多在这些家庭中的成年人,也不用终日恐惧人家不接纳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他们会明白到幸福快乐是靠家庭成员间的关心互勉来维系,而不是单靠家庭结构本身这些表面因素的
从接触这些另类家庭的经验中发现,他们确实以为自己的家庭既然与一般常规家庭的结构不同,便必然是悲剧家庭,至少大部分单亲家庭成员会有此错觉。
因此,他们小则向外界隐瞒自己的家庭状况,大则以为为了孩子可以有个“健全”的“二加二家庭”,便宁愿夫妻互不理睬,甚至暴力相向,也不把这种结构拆散。更甚者,以为既然注定孩子的将来是悲剧、是被歧视、是必然会衍生出各种青少年行为问题或情绪困扰,倒不如把孩子杀掉然后自杀吧!
如果我们的社会继续标签这些另类家庭为不幸家庭和病态家庭,悲剧便会继续发生。我们的社会也会继续有形、无形地向这些家庭施加歧视、压力和忽视。
所以,西方教育工作者已经重写教科书,把另类家庭也包括在课文内,例如“虽然我的爸妈分开了,但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而传媒工作者,也开始介绍一些在这些另类家庭长大的成功人士,把另类家庭的另一个真面目,展示给社会人士看。
当社会人士开始真正认识到另类家庭与主流家庭同样有些是悲剧家庭,大部分是幸福快乐的家庭时,我们的社会便会有更多另类家庭曝光;有更多成功的成员,向世界诉说自己如何“度过家庭变化”,可以为在挣扎困苦中的人士作典范,协助他们适应家庭的变化,令他们可以在这个危机中成长起来。

相关文集:

让你的大脑new一下